装饰者模式

2017/02/23 设计模式 共 697 字,约 2 分钟
Bob.Zhu

装饰者模式

动态地将责任附加到对象上。若要扩展功能,装饰者提供了比继承 更加有弹性的替代方案。一句话总结来说,装饰者模式主要使用排列 组合来避免创建过多的类。

优点 1) 装饰者模式可以提供比继承更多的灵活性 2) 可以通过一种动态的方式来扩展一个对象的功能,在运行时选择不同的装饰器,从而实现不同的行为。 3) 通过使用不同的具体装饰类以及这些装饰类的排列组合,可以创造出很多不同行为的组合。可以使用多个具体装饰类来装饰同一对象,得到功能更为强大的对象。 4) 具体构件类与具体装饰类可以独立变化,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新的具体构件类和具体装饰类,在使用时再对其进行组合,原有代码无须改变,符合“开闭原则”。

缺点 1) 会产生很多的小对象,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2) 这种比继承更加灵活机动的特性,也同时意味着装饰模式比继承更加易于出错,排错也很困难,对于多次装饰的对象,调试时寻找错误可能需要逐级排查,较为烦琐。

类图组件

在装饰模式中的各个角色:

  • 抽象构建(Component):给出一个抽象接口,以规范准备接收附加责任的对象
  • 具体构建(Concrete Component):定义一个将要接收附加责任的类
  • 装饰(Decorator)角色:持有一个构建(Component)对象的实例,并定义一个与抽象构件接口一致的接口
  • 具体装饰(Concrete Decorator)角色:负责给构件对象”贴上”附加的责任

使用场景

1) 在不影响其他对象的情况下,以动态、透明的方式给单个对象添加职责。 2) 需要动态地给一个对象增加功能,这些功能也可以动态地被撤销。 当不能采用继承的方式对系统进行扩充或者采用继承不利于系统扩展和维护时。

源码分析

参考资料

文档信息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